如何理解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本质)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次贷危机”。什么是次贷危机,它是如何发生的?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思考?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解释。
美国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次贷危机,就是源于房子。
为什么同样是买房,美国却出现了经济危机?
美国人买房也是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流程和我们差不多。银行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估,合格的可以申请住房抵押贷款。这就相当于给银行写了一张借条。如果不交钱,银行会把房子收走。
当然,银行的目的肯定不是买你的房子,而是赚利息。
很多人贷款买房,银行收了很多很多借条,房贷还得慢,这时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贷款人不能还钱怎么办?这是一个风险。
第二,银行的钱不是取之不尽的。手里有白条就离不开钱。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金融机构,他们帮助银行解决这些问题。美国以房地美和房利美闻名。
他们收借条,把钱给银行,贷款人还钱的时候,银行再把钱给这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也能赚点利息。银行也立即收到了大量现金,它可以再次发放贷款。
当然,这些金融机构虽然赚了一些利息,但如果持有这么多借条,就承担了违约的风险。
他们当然不想冒这个风险,于是就把这些欠条打包,变成理财产品到处卖,一般是卖给有钱的投资机构,他们也愿意买理财产品赚钱。
这个时候银行在赚钱,房地美、房利美等金融机构也在赚钱,投资机构也在赚钱。他们赚了多少钱?是贷款人的利息。
大家都相信贷款人会还钱,所以借条的流通过程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贷款是优质的,也可以称之为优贷。
如前所述,需要评估银行的信用来借钱,确定贷款人能还钱,只有在信用风险小的情况下才能借。
但是那些可能还不起钱的人也有借钱买房的需求,他们的贷款是次贷。
银行一开始不想借,后来为什么又借了?
21世纪初年,美国经济不太好,美国政府想用房子来刺激消费,于是政府出面,希望银行贷款给那些人。政府还通过美联储的降息方法,即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从而可以贷出更多的钱。
当然,除了政府的原因,银行本身也想赚钱。原来有购买力的人越来越少了。把钱借给这些不是优质客户的客户,要么能拿回钱,要么能拿回房子,不亏。
这些质量差的贷款也通过一系列操作变成了理财产品。但是门槛低,欠条和这类理财产品太多,需要大量资金接手。
这时候投行觉得这个东西也不错,买这些理财产品然后卖给投资人。当然,因为背后的借条有低风险和高风险,所以这些理财产品也有低风险和高风险,高风险的不好卖。我该怎么办?
投行将这些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再次混合包装成一个新的理财产品,再由评级机构镀金,成为大众相信的明星产品。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底层资产,可能还不上的贷款到期了会怎么样。
第一种情况,这些人有能力还钱,赚利息,大家都开心。
第二种情况,大概率还不起钱怎么办?大家都不怕,就把房子拿去卖了。这个时候赚的钱就是房价上涨的钱。
当时房价确实一直在涨,于是大家发现虽然有风险,但是信用不好的人可以通过放贷赚钱,于是增加了借贷。事实上,收入
因为担心房价下跌,投行会给理财投保,保险公司对房价也很有信心,觉得也是稳定的保费。而且这些保险合同都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而且这么多理财产品都把希望寄托在房价上,雪球越滚越大。
当然,要赚这样的钱,是有条件的。
首先,美联储的利率一直很低,银行贷款的成本也很低。
第二,房价会一直涨。
事实上,美联储加息后,加速了房价下跌的过程。美联储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即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利率变高,商业银行借的钱变少,市场上的钱变少。
商业银行也要赚钱。如果市场上的钱少了,贷款利率就会提高,原来的房贷也需要付更多的钱。本来利率低的时候可以还一部分次级贷款,现在更不可能还了。
一开始,银行并不害怕。等房价稳定了,拿回去卖了也不错。但是当市场上的房子越来越多的时候,买房的人明显减少,供大于求,房价开始下跌。
房价下跌的后果是,除了之前还不起钱的,还有投资炒房的。比如房价降到了10万,但他还欠银行50万。收回什么?然后他们干脆不还钱,让银行把房子收走。这种恶性循环导致房价断崖式暴跌。
房价暴跌,一系列依靠按揭贷款赚钱的产品爆发。买这些东西的投资者损失很大,比如买房贷的房地美、房利美,买房贷包装产品的投行,买这些产品重新包装的投资者。
当然这些产品都是有保险的。但是保险公司根本没想到会赔钱,还打包卖了。于是我去找买这些保险理财的公司要钱,没想到要这么多,所以那些买保险理财的公司直接破产了,保险公司也拿不到钱了。参与这个滚雪球游戏的机构太多了,金融市场已经接近崩溃。这就是次贷危机!
而且经济全球化和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美国政府救市后,主要是通过
过金融机构国有化,直接给相关机构发钱补贴,美联储降息,给金融机构贷款来拯救崩溃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泡沫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身处其中的机构和个人都不能幸免于难。就像买股票不能脱离底层的公司一样,高于内在价值的泡沫终将会有破碎的一天。
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能轻易放松,过度创新的金融产品,信用评级机构由于利益的扭曲,一旦监管放松将会给国家乃至世界带来灾难。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调节非常有效,过度的干预也将会是灾难,失去调节效果。
全球宽松的环境下,虽然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是稳健型的,但是难免会受到影响,也要做好应对准备。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外开放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贸易紧密地联系起来,经济的治理变得复杂无序,甚至难以阻止未来影响恶劣、高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
所以这给金融管理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治理国家经济仍应沿袭中国古典的经济治理思想,即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适当干预。经济平稳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对于金融监管应当充分谨慎、尽责。把控好银行的信贷贷款,把控好信贷风险,以防经济不好时带来的经济危机,预防银行破产、企业倒闭、民不聊生等民生问题。
对于发展经济的重心,我们国家也是到了关键的时刻,中国经济的转型势在必得。在过去经济快速的增长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同时带来的房地产泡沫得以缓慢消化,近些年房住不炒的定位将引导中国发展经济的重心将迈向数字化以及尖端制造业方向迈进。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伴随着高杠杆、金融资产严重高估形成巨大的泡沫、市场投机,最终经济危机爆发后,无数的中小企业倒闭,无数的打工者失业。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次贷危机究竟是什么意思?以后还会发生吗?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正好之前回复了《哪位大神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下美国08年次贷危机么?(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86607825331159304/)》,里面提到,冷战结束后,大批毕业于常青藤大学的精英、无用“武”之地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投身华尔街,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金融衍生品:ARS(拍卖利率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DO(债务抵押债券)、信用违约互换(CDS)……给虚拟经济插上了新颖的技术翅膀。这些不易规范的复杂衍生品大多采用场外交易,没有集中的规范的交易平台,其交易数据信息的透明度非常低,但市场规模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事实证明,这种巨额的高杠杆率金融衍生品可以成为摧毁世界经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
请先参阅。
再接着谈。
这种贻祸全球的证券化所使用所谓的金融衍生品究竟是什么玩意儿?今以危机爆发后臭名昭著的“债务抵押债券”又称“担保债务凭证”或“信贷违约掉期合约”(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为例简介于下: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 CDO。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1 000万,连续10年,总共1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的贷款可以赚10亿,这里面拿出1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9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1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1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8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O单子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 000万,总共20亿。B想,我的1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O被划分成一块块的CDS,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O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100亿减去22亿,还有78亿可赚,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这些CDO就在市场上反复的炒了起来。
先谈到这儿,将在回复下一个相关问题《什么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有哪些?(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88113843575849224/)》中继续谈。
点到为止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下一篇:惠民卡是干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