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敏感期(拼多多访客突然下降是什么情况)
“有品多多吗?”
突然,一个八年没联系的同学发来了这样一条信息。我不敢回复“是”或“不是”:如果有,那一定是“帮我砍一刀”,需要我处理后多次“砍”;如果没有,对方可能会更高兴,因为新注册的用户可能会“剁手”得更狠。
有人这样总结:3354如果不常联系的朋友提起拼多多,这份脆弱的友谊就有很大概率不复存在。
3月17日晚,某主播在直播间发起了一场价值2000多元的手机砍价活动。主播申请,观众帮忙。经过几个小时的忙碌,还是没有成功。主播播出后,账号收到了手机的“0.01元购机券”。几千人的努力没有直接实现,私下派发优惠券被怀疑是因为操作手段的“暗箱操作”。一时间,“六万人不掐断拼多多手机”登上热搜。
根据拼多多发布的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1年前三季度拼多多月均活跃用户分别为470万、1390万和300万,但第四季度为负增长810万;四个季度的年度活跃买家分别为8.24亿、8.5亿、8.67亿、8.69亿,同比分别增加3500万、2610万、1700万和140万。
是用户规模饱和,还是曾经给拼多多带来海量用户增长的“裂变式社交电商”失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信任危机
很少有号召力强的人组织这样的活动。况且观众确实对砍价人数有所怀疑,参与这个活动的人热情也很高。
然而事实并不是热搜所说的“六万人砍不下来”。在当时的直播间里,付费直播的“贵宾席”人数约为6万人。主播“超级小洁”也在微博中解释,很多人在直播间挂,可能没有参加活动。因为砍价单里只能显示最近帮忙砍价的30人,所以无法详细了解参与活动的人数,粗略估计有几千人。
从最初的每人一次性援助,到后来的0.01的一次性援助,成功率在99%后的小数上逐渐稀释。明明概率上看起来那么近,实际操作却渐行渐远。99%和100%之间的距离,曾被称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事件发生后,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随后“全网等待拼多多回应”。品多多回答,“不成功”不成立。活动信息显示,博主已于3月17日16: 40砍价成功,平台已根据活动规则向其账户发送专用优惠券领取商品。
这一回应加深了公众的疑问:送特价券是一种常规流程,还是一种系统性的“怜悯”?如果每一笔议价订单都需要运营商人工配送,难免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另外,如果号召力这么强的主播都不能用“人海战术”砍下来,普通人砍价成功的几率有多大?
一些“吃瓜人”也开始玩梗了。在一些推广拼多多产品的视频中,经常会看到弹幕“我没有六万人帮我抢。我能用品多多吗?”
2021年5月,上海市消保委约谈拼多多,要求拼多多在平台运营过程中摒弃唯流量思维,真正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角度落实平台主体责任。明确要求拼多多平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纠正其在新活动中的虚假、诱导行为。
2022年1月,上海刘宇航律师起诉拼多多,也引起舆论热议。他认为拼多多使用虚假数据,隐瞒规则,构成欺诈。
这个案例也上了好几次热搜。在法庭上,Pinduoduo被问及为什么不在页面上显示完整的百分比。拼多多说显示屏有限,这个数用不完,所以省略了。
在营销活动中接连遭到质疑,直接影响了用户增长数据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拼多多用户规模8.7亿,逼近用户数量峰值,接近“人力资源必备”级别产品。
如此大量的超级平台,虽然屡遭营销活动质疑,但在拼多多确实是盈利的。
其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达到上市以来最高盈利水平,净利润——元66.195亿元,2021年全年净利润77.687亿元,首次实现年度盈利。
同样在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的营销费用为113.66亿元,同比下降23%。意味着在今年最差的一个季度,营销投入下降,活跃买家数据增加的情况下,创造了利润的峰值。根据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军的解释,公司第四季度利润增长主要是营销费用的减少和一次性费用冲抵。
营销成本的收缩可以理解为在用户数量逼近网民天花板时的主动控制。在拼多多过去的成长史中,对流量和议价的高度依赖导致的用户裂变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在某款产品“零元购”的诱惑下,用户自发传播也给拼多多带来了极低的新增成本。
只是这套成长法则在用户的一次次抱怨和舆论事件中逐渐失效。
从2015年品多多成立至今,这家公司已经走过了7个年头,用7年时间成长为拥有8.7亿用户的超级电商平台。它创造了电商领域用户增长的奇迹,也创造了无数的非议。现在又一头扎进了“亿农研”。
一位曾经热衷于打拼和砍价的朋友表示,“不可否认,拼多多在某些品类上确实比其他平台有一些优势,尤其是农产品,也是采购的首选平台。只是那些营销手段,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下,确实引发了民众的反感。所以我现在只把它当做电商平台用,营销活动不报任何希望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