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氢能源布局(2021滨海能源4次易主)
003010提出,到2025年,在临港新区应用15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年供氢量不低于14000吨;氢气年自给率不低于当前需求量的30%。在此背景下,相关上市公司也在深化氢能产业布局。
"1/4,1/7,1/5"
003010提出,到2025年,将临港新区建设成为上海氢能发展的先导区、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引领区。技术领先和产业集聚程度全国领先,产值占全市1/4以上,车辆应用规模占全市1/7左右,基础设施规模占全市1/5左右。在新能源制氢和储氢、管道供氢、分布式和热电联产等领域率先示范并形成行业标杆。
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阶段性目标明确。到2022年,在中运量公交和公共交通领域全面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建设;支持氢燃料电池在物流和重型卡车上的商业化应用,累计完成不少于15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投产肖平路等3座加氢站;年供氢量不低于1500吨。在现有工业副产氢气供应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本地区天然气、电解水、甲醇制氢。
003010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年供氢量不低于1.4万吨,构建工业副产氢气和可再生能源有机结合制氢的氢源保障体系;氢气年自给率不低于当前需求量的30%;推广氢分布式能源和热电冷联产系统技术在建筑领域和工业园区的示范应用。
据悉,临港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起步于2016年。经过五年多的创新发展,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等核心已初步成型。截至目前,临港新区首个油氢共建站3354肖平路站已于2020年9月奠基,预计2021年底建成投产。首个临时撬装尹红路加氢站于2021年8月建成,计划近期投入运营。
重点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重点任务方面,《方案》强调:一是推广1500辆燃料电池汽车;二是建设14个加氢基础设施;三是建立稳定可靠的供氢系统;四是开展氢能综合利用试点示范。
据《方案》报道,1500辆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在货运物流、公共交通、市政、公务等领域。具体来说,到2025年在货运物流领域推广600辆车(重型卡车300辆,物流车300辆);以中等交通量和常规公交系统建设为重点,布局710辆燃料电池汽车,培育发展100辆工业园区通勤公交;提高土方运输等燃料电池汽车覆盖率(不少于60辆),在企业公务用车等领域试点30个应用场景。
在重点加氢站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总加氢能力不低于38吨/日。此外,积极试点非化学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探索在重型装备工业区、特殊综合保税区(洋山岛)、综合先行区、中日合作示范园区布局制氢、储氢、加氢四大一体化母站。
在氢气供应体系建设方面,《方案》提出,到2025年,氢气自给率达到30%以上,光伏等绿色氢气比例不低于10%。尝试氢能源str
燃料电池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是商用车新能源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事实上,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已经在很多地方列入“十四五”规划,相关上市公司也在深化布局。
燃料电池发动机方面,盛辉科技9月15日公告称,控股子公司盛辉新能源两款燃料电池发动机已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可搭载在氢燃料客车、物流车、重型卡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大阳汽车在日前的互动平台回复中也表示,公司已完成30kW-81kW系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第三方认证(含冷启动),并已完成110kW-120kW燃料电池发动机样车的开发,正在进行性能和可靠性验证。
氢燃料电池方面,美锦能源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称,其间接持股的玉环京辉已为张家口公交公司173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提供气体保障,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期投入试运营。
此外,在加氢站方面,包括熊涛、潍柴动力和厚朴在内的上市公司已经有项目落地。熊涛股份表示,目前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有三个加氢站参与建设;潍柴动力推动上下游企业和合作伙伴建设6座加氢站,其中公司有一座固定加氢站。
具体到上海,SAIC在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布局正在深化。9月3日,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新一代燃料电池堆产品一级组件已全部国产化,与宝武集团、上海机场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华谊集团开展了“氢”战略合作。截至今年上半年,杰氢科技新园已建成投产,成为国内首家全面覆盖膜电极、电堆、电池系统的车用级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年产燃料电池电堆1万组。
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