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品牌定位策略有哪些(品牌定位包括哪些方面)
大约在五年前,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从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支撑的“渠道模式”转变为以品牌技术为主要支撑的“品牌模式”。
细心观察中国经济的人指出,主流商业模式已经从线上转向线下,商业活动的主角也从平台转向实体企业。简而言之,“商业”变了,商业模式也变了。
这些观察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品牌价值和品牌定位来驱动企业发展。
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品牌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品牌定位对「企业战略」有什么影响?这类与“品牌定位”相关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提供核心技术、产品设计、品牌技术、渠道技术的技术服务企业,或许最恰当的概念应该是“品牌企业”。
我常说,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转型,无非就是两个“基本出路”。
一、从产品代工到基础加工,成为一个大大小小的高精尖的“基础工业企业”,用一个时髦的名词来说,“延续”传统制造业的遗传基因和血脉,上一层楼就让加工。
二是在产品质量基本有保证的前提下,走品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以品牌定位和品牌建设为核心内容,由点及面,使之成为“品牌企业”。
为什么发展方向不是核心技术、产品设计、渠道技术等各种“技术型企业”,而是基于品牌技术的“品牌型企业”?
原因是世界上任何一件好事都需要有一个落脚点,也就是落地的地方,这样才能脚踏实地,最终开花结果。
当然,世界上也有一些“核心技术型企业”,其主要功能是为整个经济体系提供核心技术。但是,在核心和市场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没有产品的核心技术作为载体,很难大规模实现其商业利益和价值。
同样,有些企业的定位是“产品设计企业”,自己设计,别人加工,这是“按样定制”的原始合作模式。在产品设计技术和市场之间,仍然是一个孤立的中间环节。没有产品加工的产品设计终究不会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
至于“渠道-技术型企业”,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平台,而没有真正的核心内容支撑。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内容(产品、品牌、核心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甚至成为假冒伪劣商品和劣质服务的大本营,这是仅仅依靠渠道技术的结果。
所以如果要实现技术,相对可靠的商业模式是品牌模式。品牌企业在品牌定位和品牌战略的基础上,可以让核心技术、产品设计、渠道技术为品牌服务。
最后通过“品牌化”,和其他技术一起玩,就能玩出一手好牌(好品牌)。
哈哈!还想玩牌和名牌。
以苹果为例。提到苹果,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手机或者其他电子产品,而是苹果的品牌。不然世界上那么多手机,那么多电子产品,你为什么会选择苹果的产品?
苹果产品所包含的核心技术、产品设计、渠道技术,有的可以是你自己的,有的是外部购买的,有的是委托别人开发的。不需要面面俱到,完全自己提供。独立拥有所有的技术,不符合现代资本分工的基本逻辑。
但是,与品牌相关的核心知识产权必须是自己的。如果连品牌价值都没有了,苹果还有什么价值?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基本思想,就是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是皇帝,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户之上”,一切为了用户。
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当然也就没有利润,这似乎是有道理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全世界的人都瞧不起智能手机之前,在大家都把“玩手机”作为基本需求之前,人们有没有瞧不起和“玩手机”的习惯?不要!
原来低头看手机的习惯是乔布斯创造的。这位老人经常开玩笑。乔布斯让全世界的人,包括我在内,低下了他们拒绝低头的高贵头颅。
好的企业创造市场需求,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这是现代企业营销策略的最低级思维。没有这种底层思维,任何营销策略都是不自信、不合理、无力的。
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一直在讲。其实所谓的产能过剩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表面上看,各行各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只有低成本、低质量、低价格的“三低”产品才是真正的产能过剩。
高档产品、优质产品、品牌产品,不仅不存在产能过剩,而且严重短缺,以至于大家一出国,就大量抢购,甚至出现“扫货”现象。
老人经常跟学生说,如果你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就该反思这个生意该不该做下去了,而不是
去想把产品卖出去的方法。再想,也是卖不出去,再想,也是浪费生命!为什么有带货?为什么有海淘?都是说明,我们并不存在普遍的产能过剩,只存在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品质升级,能够生产出质量高、品质好、品牌满意度高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能过剩的矛盾会大大缓解,甚至会出现产能不足,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本人经常强调一个基本理念,凡是以市场为导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认为消费者就是皇帝,坚持“用户之上”的企业,都是“太监式”
企业。因为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太监,只有“太监式”企业才是对顾客百依百顺,对甲方百依百顺的。
正常的企业就应该挺直腰板,不要惯顾客的臭毛病,一个不行,就换一个。不是你的目标客户,就不是你的菜,勉强求来,早晚也得走,何必呢?
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品质结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理念,什么样的营销理念决定了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按照这个基本思路,从下到上,我们列了一个表,说明企业营销理念和品牌定位的基本逻辑架构:
文化营销5.0: 艺术品 整体方案;
品牌营销3.0: 精致品 精众消费;
品质营销2.0: 消费品 大众消费;
产品推销1.0: 山寨品 群众消费。
下面,我们对营销理念、品牌定位、营销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营销策略1.0,产品推销策略。
最低一层的营销理念(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营销理念)是推销的方法。“基本思路”就是用低成本、低品质、低价格的方法,把“三低”产品卖出去,只要产品卖出去了,就实现了推销目标,一切围着销量走。
在1.0的营销理念指导下,基本营销策略,主要进行“价格竞争”,打价格战,口号是“低价就是硬道理”。满大街吆喝,高音喇叭一直放着流行歌曲,促销的横幅标语、竖幅标语挂满商场。
时不时,搞点人体活广告,一路哇哇叫。员工培训中的口号,动不动就是,“今天不努力,明天就失业”,“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员工不把自己当人了,老板就满意了,认为,这样的队伍才有战斗力。
为了低价格,就必须低成本;为了低成本,就只有低品质。质量越做越差,恶性循环,最后生产的主要是“吉芬品”。
“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吉芬品”的国产名词就是“山寨品”。按照吉芬规律,“吉芬品”违背基本价格规律,价格越高,需求量大;而价格越低,反而需求量降低。
“吉芬现象”
就是一个怪圈,越是产品卖不出去,就越需要降价;越降价,市场需求就越小(这是关键);市场需求越小,产品就越卖不出去......。
“吉芬现象”主要适用于劣质产品,在恶性价格竞争中,随着价格不断降低,最后整个市场完全垮塌。
毒奶粉、假酒、纸皮鞋、福尔马林的毛血旺……,所有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蒙拐骗,就是因为出现了“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产品推销理念、产品推销策略,只要长期坚持产品推销理念、产品推销策略,最后一定会出现的“吉芬现象”。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完全否定推销策略的现实意义和市场价值。在中低收入群体客观存在,而且占比不小的情况下,推销策略能够满足这一部分“群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和中小城镇市场,推销策略也许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所以,厉害的专家,给推销策略起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词,“市场下沉”策略。
“市场下沉”策略运用的最成功的案例,应该是某夕夕了,不要联系实际,老汉没有鄙视链。只是提醒,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服务市场,推销策略依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允许我去掉营销两字)。
国产市场的一些“大卖”的产品,收视率极高的文化产品,流行广泛的艺术作品,都带有推销策略成功的影子。
应该看到,推销策略、价格竞争等传统销售手段,在现阶段依然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暂时不会马上退出市场竞争领域。
要点:
1.品牌型企业, 品牌模式;
2.市场定位, 营销策略;
3.推销策略, 价格竞争。
相关问答:开一个精品店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策略呢?可以给我一些好的建议吗?我将不胜感激!
抓住新、奇、特,抓住潮流相关问答:如何制定一款产品的运营策略?
问题不是过于精准,太空泛!
不同的产品运营策略方案一定是不同的,如果套路都一样,那运营岂不是没有了任何意义!
举例来说:一家法律app产品,你认为他更多的运行方式是什么?扫码下载产品嚒?结合公司给用户的赋能,考虑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情景,去满足迎合用户,不断提升体验,用户来了,一切都好了!不是么?
你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
前非著名工程师,先不知名产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