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医疗方面,通过大数据(数据挖掘数据集)
本期简介
NPC和CPPCC的委员建议建立医疗数据共享平台,隐私计算有助于突破医疗数据共享的困境。
当你去不同的医院时,你必须再检查一次。然而,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新药研发,重大特殊疾病和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不足……经过多年的医改,虽然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医疗供给能力提升、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症结。针对这些问题,两会代表纷纷建言。多位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孤岛,让医疗更“智能”,服务更精准,就医更便捷。
事实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数据量,数据资源丰富,但优质数据汇聚不足。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集是必要的,但并不容易。医疗数据和价值如何打通,医疗数据集的构建有哪些难点,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不仅是两会成员,也是业界的重要话题。
有了数据链,医疗更加“智能”
进入智慧医疗时代,在医疗信息化的浪潮下,HIS、PACS、EMR、LIS成为医疗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医疗机构已初步实现信息化,但大部分医疗数据相互独立,难以在各系统间共享。这也是中国智能医疗和AI技术新药研发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
系统中有环节,数据显示价值,医疗更“智能”。对于如何更好地挖掘医疗数据的价值,两会成员主要有几个方案:
一是加快建设统一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麻醉学会秘书长敖虎山,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疗中心主任顾,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委侯建明, 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严都建议建立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统一平台,构建信息共享渠道逐步推进医保公共数据资源和服务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真正的医疗大数据,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让医疗数据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建立国家重大疾病数据库。重大罕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特点。基于此,上海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陈赛娟带来了一份关于开发重大疾病数据库的提案,建议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优先考虑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应建立重大疾病和特殊疾病数据信息系统的国家管理平台,以便系统和大量收集特定疾病的信息并将其联系起来。
第三,通过数据共享促进药物研发。在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看来,中国新药研发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靶点集群、适应症集中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应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更多的横向合作和外部创业,促进相互间的协作
隐私计算专家王爽教授表示,医疗领域的数据类型与非医疗领域的数据类型有很大不同。比如非医学领域更多的是结构化数据,而在医学领域,数据类型丰富,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基因数据、医学影像数据,以及医学领域需要的分析方法论和参与人数,对安全性和准确性要求更高。另外,医疗数据安全一直是监管的重点,都是医疗行业的数据交换。
医疗数据是如何互联互通的?实现高效、合规、安全的流通?目前业内已经探索出一种打破数据孤岛的安全解决方案————隐私计算。隐私计算又称隐私保护计算,是指在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对数据价值的分析和挖掘。隐私计算具有“数据可用但不可见”和“数据与信息适度分离”的特点,是平衡数据安全和利用的新途径。该技术已应用于医疗领域,在精准医疗、药物研发、分级诊疗、疫情防控等领域有很大帮助。
目前,“隐私计算医疗”已经逐渐被市场验证,为医疗数据共享保驾护航。以王爽教授创立的罗外科技为例。已完成世界首个罕见病多国多中心数据共享和全国首个风湿病免疫跨省多中心全基因组分析,开发了基于多维大数据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如基于罗外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开发的技术框架iPRIVATES,完成了国内首个带隐私保护的跨省多中心强直性脊柱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果与传统的集中式计算一致,证明该平台既保护了数据隐私,又保证了计算效果。多中心强直性脊柱炎全基因数据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信息学顶级期刊上,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隐私计算企业,其实深耕医疗的人并不多。但医疗是隐私计算的重点应用场景,而隐私计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是微科技不断推动的。在教授看来,这不仅仅是商业驱动,更关系到人类的福祉,也是微科技涉足其中的重要一步。
因。医疗是民生之需,隐私计算和医疗的结合意义重大,不仅助力医疗产业发展,也真正践行“科技向善”,用数据让生命更美好。
相关问答:
下一篇:房贷怎么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