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存款降息(央行开始降息)
降息措施影响深远,涉及银行的资金成本和储户的收益。在理财不佳、股市低迷的背景下,大额存单、特色定期存款等一些收益相对较高的存款产品最近受到投资者的喜爱。2022年4月15日前后,财新、财联等媒体披露,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召开会议,鼓励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约10BP。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这个要求最终会和MPA考核挂钩。随后,多家银行证实了上述消息,并相应下调了包括存单在内的存款利率上限(约10BP)。目前存款利率上限下调10BP的措施已基本推广到各类银行。大部分银行已于2022年4月25日明确下调存单和普通定期存款利率10BP。
1.全国利率自律定价机制(含省级机制)是MPA考核的重要环境,是一票否决制,即只要定价行为不达标,就直接落入C档,导致MPA落入C档。
2.2022年4月,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2 年修订版)》对金融机构的定价行为、定价权和定价影响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上述三个维度总分达到105分,占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估总分(140分)的75%,可见定价行为本身的重要性。
3.近两年来,政策部门一直将存款定价的规范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存款市场行为,为存款定价的进一步推进铺平了道路。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督促金融机构整改活期存款计息、活期存款提前计息、活期存款定期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要求将结构性存款保证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督促银行有序发展结构性存款业务,加强非现场存款管理,禁止地方法人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开办非现场存款, 明确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定期存款,规范协议存款等。
同时,2020年3月,央行也发布了《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银发(2020)59号),明确提出将引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存款利率自律管理,将结构性存款的保证收益率纳入自律管理范围。同时,应将银行执行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的情况纳入MPA,并将上述情况纳入金融机构合格审慎评价。
4.这种自律机制通过一定的政策激励,鼓励存款利率上限下调10BP。表面上看不是强制要求,但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约5-10BP。
存款降息并没有带来4月份LPR的相应降低,这意味着存款降息的目的并不是推低贷款利率。我们推测,真正的原因是大银行的存款利率存在较大的上行压力,而这种压力被政策部门认为是中小银行逼出来的。因此,鼓励存款利率上限下降10BP,有助于规范存款市场,避免不良银行的无序定价行为,有助于缓解大银行的存款成本压力。在此基础上,可以推动大银行将贷款投向符合政策导向的领域,进一步夯实综合融资成本降低的基础。
事实上,存款利率上限报价方法的调整将有助于为此铺平道路
1.经过两年多LPR新报价机制的实践和存款端的一系列整改(如智能存款、非现场存款、结构性存款、协议存款等)。),2021年6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已经明确,从2021年6月21日起,存款利率也将由存款基准利率调整为加减分的形式。至此,存贷款利率报价方式全部调整为国际通行的加一些点的路径,即,
贷款利率=LPR加1
存款利率=存款基准利率加2
存款定价行为的优化是利率市场化最关键的环节。
1.近年来,央行一直试图通过LPR新的报价机制,引导贷款利率下限逐步下移,以突破贷款利率下限。但在这一过程中,存贷款利率同步调整的节奏也自LPR新的报价机制形成后被打破(意味着商业银行稳定的存贷利差也被打破),即只调整贷款利率,而保持存款利率不变。这显然是一条腿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毕竟存款利率自2015年以来从未调整过。
2.与贷款利率报价方式的调整相比,存款利率报价方式的调整更为复杂,因为贷款利率主要涉及银行的议价能力,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毕竟融资方的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顺畅,而存款的替代产品还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影响力。
因此,2021年6月推出的存款利率自主调节上限报价方式的调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它意味着出于避免过度市场竞争的考虑,控制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传统控制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也意味着存款利率上限可以像LPR一样根据整体经济金融运行和政策需要进行调整,这有助于金融管理部门更好地评估政策调整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2021年6月鼓励存款利率上限下调10BP的做法,是铺垫的结果。因此,2021年6月存款利率报价方式的调整具有特殊意义,不应静态看待。然而,政策鼓励的存款利率上限的普遍下调似乎只是一个开始。
(二)上述政策统一了大银行以外的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但是这些银行的存款扩张能力和存款成本相差很大,也就是说在这些银行中,存款成本更高。
小银行将面临失去存款的压力,而具备存款成本优势的银行将能够享受到政策红利,会成为存款搬家的流入方。同时对于存款成本优势较为明显的银行的来说,该政策还有助于缓解LPR新报价机制以及相关政策所带来的息差收窄困境。因此整体来说,该政策预计将会进一步加大银行业之间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