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被搭售保险(贷款被强制要求买保险)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身边各种网络金融平台不断涌现。它们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家带来了便利,也让很多无法从银行等主流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的人获得了资金。但与此同时,随着平台的出现,金融借贷的乱象也层出不穷。许多消费者支付了更高的贷款利息,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悄悄”与其他金融产品捆绑在一起,进一步推高了贷款成本。
其中,贷款保证保险更是被消费者频繁投诉。
贷款1年多后,我意外地发现:
每月还款6000多元,其中近2000元其实是保费。
2月23日,个体户孙女士向我们反映,她的贷款被“强行搭售”。
根据孙女士的描述,由于疫情,她的生意急需资金周转。2020年7月底,迪达保险的工作人员联系她,说他们的贷款利息低,速度快,可以马上解决她面临的资金困难。为了尽快获得资金,孙女士在保险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很快申请到了13万元的贷款。该产品被命名为“宝E贷”,分36期还款。
查没关系,一查就震惊了。孙女士查看还款记录后发现,自己每期13万元的贷款利息高达6037.69元,年息超过22%。不仅如此,在每月6000多元的还款额中,以“保费”的名义收取固定金额1980元,占每月还款额总额的30%。
目前,孙女士已向迪达保险投诉其“搭售”保险,并暂停还款。
保费哪里来的?是个人贷款保证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公司故意模糊的概念。
孙女士的贷款为什么会有“溢价”?这是什么贷款?
该人士称,这类产品对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说是“双赢”的业务。银行以还款增加贷款业务量,保险公司则通过收取保费赚钱。在这种交易中,保险公司作为贷款机构,协助借款人提供担保,收取的“担保费”是高额保费。然而,在实际业务办理过程中,很多保险机构并不主动、明确地告知消费者这项贷款业务的性质,甚至故意隐瞒保费或其他费用的存在,在宣传业务时使用模糊的“月息XX分”。
监管多次出台规范。
个人贷款保证保险需要进一步限制。
保证保险旨在为有贷款需求但缺乏担保或抵押的个人提供信用增级和风险保障。但在实践中,保证保险明显被一些不合规的机构糟蹋了。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保证保险业务的投诉大幅增加。在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投诉数据中,与保证保险相关的投诉多达4303件,占比21.91%,是第二大财险业务类型。
由于保证保险业务屡屡突破监管要求,近年来各地银监机构纷纷发文规范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合法权益,2021年6月,中国银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在《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规定:要求双录范围涵盖新车保险、融资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即贷款业务员应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在征得消费者同意后,采用同步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销售过程的关键环节和内容。“双签双录”政策的实施,是监管机构下决心充分保障客户知情权,充分享有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的重要举措。
学会保护自己
消费者在贷款前应明确以下几点。
个人贷款保证保险是不同的
对此,保险业内人士建议,有此类业务需求的消费者在办理业务时,一定要认真听取介绍,仔细辨别信息,密切关注合同。同时,消费者一定要和机构的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保费是否包含在你的贷款中。你要仔细核对借款合同是否包含保险费和服务费,并要求贷款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告知还款单的费用构成。
(下载红星新闻,举报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