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如何行使探视权(夫妻离婚孩子的探望权怎么定)

摆账网 知识与问答 2024-11-14 17:25:51

看望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孩子是人之常情,也是很多离异家庭实现亲子互动的一种方式。对于如何落实探视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广州的一个案例,父母离婚后,父亲想定期带女儿回家与他相处,母亲却不放心,只让对方“见”女儿。一方要求停留式访问,另一方要求参观式访问。

那么,探视权应该如何行使呢?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因探视方式发生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

陈老师与张女士于2018年11月登记结婚,婚后生下女儿小童。2020年10月,两人离婚,并签订《离婚协议书》,约定小彤由母亲张女士抚养,陈女士有探视权。每周可以陪女儿一天,女儿到九岁偶尔可以和陈女士住两到三天,寒暑假可以延长五到七天。张女士有协助的义务。

没过多久,双方就探视权的具体时间和方式产生了纠纷,于是陈先生诉至法院。陈老师认为,张女士剥夺了他与女儿相处的权利,对女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虽然两人离婚了,但他希望并要求能多陪陪女儿,给她应有的关心和教育,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是,张女士心里有实实在在的担忧。她说陈老师一个人把女儿带走了。从那以后,女儿的作息就完全被打乱了。回家后,她不同程度的拉肚子,绿色大便,经常半夜哭闹,不肯入睡。

张女士认为3岁以下的孩子适合探视,陈先生及家人可以到张女士家探视。张女士的要求:在女儿三岁之前,女士不能单独带她出去。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单独带出去,她必须同意并到场。疫情期间,请求酌情减少陈老师的探视次数,探视周期改为半个月。

法院决定交替使用这两种探视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探视一般可分为探视探视和留宿探视。探视是指非抚养父母的父母探视孩子。留观式探视是指被探视者带走的探视儿童,在约定或决定的探视时间内按时交还给他们。两种参观方式各有利弊。

法院认为,探视时间一般较短,方式灵活,但不利于探视者与子女的深入交流。但是,长时间的逗留访问有利于来访者与子女之间的深入了解和沟通,但直接受抚养人要承担不能与子女同住的不良后果,来访者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生活居住条件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来访者有酗酒、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或生活条件恶劣,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应通过留宿的方式避免来访。

本案中,陈先生不存在上述不利因素。让陈老师在固定时间内带走女儿行使探视权,既能理解和满足女儿的生活需求,又能平衡女儿对其直接抚养人即母亲的依赖,更有利于女儿的健康成长。

广州市荔湾区法院作出判决:陈老师每月探望婚生女儿小童4次;每周六上午10:00-18: 00进行家访,其中陈先生到张女士家家访两次,另外陈先生每周六上午10:00单独从张女士家家访两次,18:00前将女儿小童送回张女士家;两种探视方式交替使用。该判决现已生效。

探视权制度只有相对性原则。

广州市荔湾区法院法官陈军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是我国探望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探视权基于血缘关系,往往需要更多考虑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关系,不宜过多干涉。因此,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只有相对原则性的规定。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探视权的具体内容,当事人在协商探视权时往往对权利的界限和范围有不同的理解,比如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能否与子女短期居住,一方带子女外出时另一方能否在场等。由于理解不同,很容易引起矛盾。

陈军伟说,法院在审查探视权案件时,通常会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如生活环境和工作时间等,选择探视和逗留探视的申请。无论哪种方式,直接携带孩子的一方都有协助另一方探视的义务。

该义务的内容包括:第一,除危害儿童利益外,不得妨碍来访者的行为,主动要求子女探视者应积极联系配合;第二,禁止向未成年子女灌输错误思想,这会影响另一方家长的形象,破坏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第三,引导未成年子女正确面对探视问题,营造和谐的亲子氛围,让子女与不直接携带自己的人愉快和平相处,达到探视权立法的目的。

据说应该提倡专家访问。

“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是父母双方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一方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即使夫妻离婚,也不能免除这一义务。"广东省律师协会婚姻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游志龙律师表示,夫妻离婚后,父母子女关系不会因为父母离婚而消除。父母仍然有权利和义务抚养和教育他们的孩子。

游志龙说,探视权是亲权的一部分。婚姻和家庭法中的亲权是基于主体之间特定的亲属关系地位。父母婚姻关系的终结并不改变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离婚后,由于子女由父母一方直接抚养,双方父母分居,不直接抚养子女的另一方父母有必要行使探望子女的权利,定期与子女团聚,与子女沟通,有更多的时间与子女接触,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这既是亲情的培养,也是履行抚养教育子女义务的体现,保证子女健康成长。

游志龙说,由于停留参观时间长,有利于参观者和孩子的深入了解和交流。从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接触的角度来说,除非来访的家长有不利于留访的因素,否则留访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提倡。

相关问答:

上一篇:如何从支付宝里的相互宝退出(支付宝中的相互宝如何退出)

下一篇:按揭房抵押是一抵还是二抵(一抵和二抵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