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体系的前世今生(寻找前世今生)
一个明媚的早晨,我被窗帘里微弱的阳光惊醒,打算放一段音乐开始这个美好的早晨。
调用房间里的智能音响播放一首歌Siri熟悉的声音告诉我曲库里没有音乐,建议我先订阅曲库;
出去骑自行车共享,支付页面提示我在周卡可以免费骑;
在超市购物,收银员推荐我用手机号成为会员积累购物积分,可以兑换商品;
在外面吃饭,老板建议我扫码成为会员,这样不仅可以享受菜品的会员价,还可以享受会员专属的日常特色菜;
晚上回家躺在沙发上,就想打开电视叙旧。界面提示我这一集只对会员可见。建议我开个会员。现在加入一个会员只需要99元。
……
啊,这个磨成员小妖精,也许我可以离开她,但是她越来越需要我了。
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很受欢迎。所有的商家和平台都试图让我成为他们的会员,我甚至不需要交会员费。只要我有一个手机号码,我就可以轻松成为他的会员,还可以享受专属折扣和福利!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对于消费者来说,看起来像是只赚不赔的商家,但是商家是如何盈利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研究。有兴趣的话请继续看下去~
首先,我认为会员制的本质是一种营销体系:企业筛选出核心消费者作为自己的私域流量,通过各种运营活动与这些核心消费者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从而促进消费。
回溯到1996年7月,亚马逊推出了一项活动,即网站注册成为亚马逊会员后,在自己的网站上投放亚马逊产品的链接或logo广告。消费者点击这些链接进入亚马逊的网站并购买一些商品后,亚马逊会向这些网站支付佣金。因此,亚马逊也被认为是联盟营销的先驱。
我个人第一次接触成员是在大学的时候。学校附近有一家家乐福超市,可以直接用手机号来获得会员。每次购物,会员都可以享受超低价格,参与“第二个1元”的活动。虽然当时家乐福的商品比其他大型超市贵了一点,但是为了这个专属会员优惠,我每次都忍不住再买。
后来网购普及,京东。COM的plus会员是第一批使用它的。虽然需要收取会员费,但是可以享受专属折扣运费券和优秀的售后服务。每年,我都喜欢续费。
对于娱乐公司来说,付费会员的收入占了很重的比重,可以说是依靠会员的收入才能生存;但对于电商、生鲜等业务来说,这种商业模式更多的是通过主营业务来养活自己。付费会员只能带来少量收入,用户可以通过会员留下来增加消费。
为什么有些公司也在走会员制模式,但还是失败了?事实上,我不认为所有的公司都必须采用会员制模式。比如阿里最早提出“在台湾”的概念后,很多公司无脑效仿,有的公司甚至只有一条业务线,为了在台湾而不得不在台湾。
对于会员来说,最重要的指标是留存和复购。不同的目标对应不同的策略。如果以会员制为主要盈利模式,那么就要不断打磨产品,提升用户体验,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而不是像以前的视频平台那样开放会员或者不断插入广告,导致用户体验差,吓跑用户;如果会员制是为了引流主业,可以通过丰富的运营活动加深用户粘性。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