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两字值千金 上联(关于平安的古诗)
需要慢慢读的五首和平诗:独一无二的和平词,密封的手,自题。
《红楼梦》里的最后一次,很多人记得宝玉披着红猩猩毡的披风送别贾政,然后和僧尼们一起飘然而去。但岁月越深,我越觉得最悲惨的不是宝玉的那一幕,而是他的父亲贾政。
此时贾政正停泊在打桩岗码头,船外狂风暴雨。他正在船上给家里写信。写宝玉的时候,我就不写了。他的这封信是一封和平的信。是写给他老婆王夫人的,告诉她在哪里,交代和指导她的家事。在古代,这种家书被称为平安信。
作为中年贾政,仕途并不好。勤勤恳恳做官的目的是为了效忠国家,也是为了保全整个家族的生存和财富。此时他母亲已经死了,大儿子也死了,小儿子宝玉也不知道在哪里。虽然有贾兰,一个中年和疲惫的官员被迫在路上徘徊。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夫人早逝,小儿子宝玉不知去向。他该如何写信安慰同样痛苦的妻子?
但这时,他抬头看见宝玉,作为父亲的他,顿时迷茫了。宝玉辞了贾政,转身走了,留下贾政。尽管路很滑,他还是从船头追上了岸,转过一个小山坡,看着儿子消失在雪地里。他已经气喘吁吁了。
他的平安家书怎么写?他流着泪,想了又想,写自己见过宝玉,没死,出家了,劝妻子全家不要太想念他。
对于贾政来说,他是爱这个孩子的,但是爱得深,爱得切,希望他能继承贾府的辉煌。但最后作为父亲的他已经不在乎这个了,只要宝玉还活着就好。他甚至为宝玉想出了一个借口,就是借胎。本来他就是一个安慰自己和王夫人的佛。
但作为一个父亲深深的悲哀,又有多少人理解呢?这封和平信在这里,很多人忽略了过去。但如果你经历过坎坷,你会发现这个贾政是那么的装,那么的深情。他几乎是《红楼梦》里的荧屏式人物。甚至因为宝玉被打,很多人都恨贾政。但贾政是《红楼梦》中最重的人物。这封家书的完成,代表了他的厚重和沧桑。《红楼梦》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正在雪堆岗的船上看雪,打了个盹,做了个梦。
这一幕甚至可以联想到贾政真的知道宝玉出家了吗?还是他知道宝玉死了,用这种方式安慰家人?
一封和平的信,一封家书,凝结了自古以来许多人复杂而深刻的感情。是关怀,是和平,是文字和情感的艺术告诉和平免于关怀,是在沧桑中绽放的花朵。
“客人有什么麻烦吗?春天不冷。
没有计划,但是你要大方。
恨医不如看书。
两个朋友打听消息,敢说不得安宁。“南宋杨万里《龚令国英约小集感冷暴下归卧感而赋焉二首 其一》
杨万里招待朋友聚会,突然感冒出汗,于是匆匆回家养病。这是外国的官方娱乐。我最怕生病。春天三月已经很暖和了,也没什么事可做。结果一出门就突然被感染了。古代人分不清冷风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三月的寒冷很可能是病毒的流行,导致头痛、骨痛、出冷汗和死亡。
那么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他的实际情绪是最虚弱的,也是最悲观的。因为古代没有抗生素,病毒之类的感染完全需要自身的免疫力来抵御过去,所以转为重症死亡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在外地生病,这种身心俱困的绝望,是当代人经常经历的。
我不喜欢喝药,但还是忍着药的痛苦,强迫自己喝下去。这时候可以看我家的信了。
父母在信中询问你的消息和近况。作为成年人的杨万里,应该怎么写?
说我偶尔觉得冷?说他在水深火热中生病了?
就这样,让我心里好受些,但他一定知道父母千里牵挂
杨万里写道,我怎么敢说我不安全。
其实杨万里是个乐观主义者,性格比较乐观。但这首诗足以证明这个病很严重,已经让我的心情变得极其糟糕。
敢说不安全,道出了多少人不想让父母担心,却又忍气吞声。
我能说我病了不安全吗?
这个中年男人的无奈和坚强,让人心酸。
“仔细读‘和平’二字,你会失去你的年龄。
稀稀落落的一帘雨,开满了花的光。
我沉迷旧诗,春梦一场就到家了。
十年茫然,拿棍子数乌鸦。“宋晨余一《试院书怀》
陈真是不幸。他出生在洛阳。北宋末,他受到宋徽宗的赏识,成为国子监的博士。不久,他被贬到刘晨。然而靖康之变瞬间破国,陈用了四年时间逃亡,最终到达南宋都城绍兴。他的家乡已被徐进占领,许多人的生活是未知的。南宋时,他升任高官,内心的愿望是回国报仇。但此时南宋的民族政策是妥协,这让陈又担心又生气。
这封家书应该是从北方老家寄来的。几经周折,才送到他手里。
因为战争,他已经离开洛阳十年了。
这是一封和平的信,但一定充满了乱世的悲欢离合。他没说内容。因为发号施令很容易。但不言而喻,这封和平信对他来说很重要,他一遍又一遍地仔细阅读。
是啊,他看起来沉稳,在南宋也是大官,可是十年过去了,他的鬓角,窗外春雨无情,依旧细雨绵绵,繁花似锦,仿佛日子风平浪静。
但在里面,只要是春天,这里灿烂的春天都没有打动过他,他的梦一直在家乡挥之不去。
他不能回去了。他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南宋收复失地,可是现在十年过去了,他除了拄着拐杖看着天上的乌鸦,在黄昏时分投林自尽,什么也做不了。他的家在哪里?
其实,陈此时并不老,四十七岁。在仕途上,他正值壮年,却真的病入膏肓,只能依靠拐杖。为什么?
是气病的。因为南宋皇帝无意打回中原。他是真的气病了。
两年后,年仅49岁的陈与义病故。死于忧患和绝望。
“家信经年隔,君来慰我心。
平安唯两字,珍重值(直)千金。
东望京师近,西将岁月深。
无端归兴切,夜夜梦家村。”元末明初 · 王祎《伯贞长司自京西还临洮与余重会关西且致余家信赋诗二首赠别并述鄙怀 其二 》
一封信可以走多久,杜甫说,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上文中的陈与义的家信无法判断在路上滞留的时间,但是王祎这首诗里的平安信是跨了年度的。
而且可以看到这是元末明初乱世的状态。他和一个朋友在关西见面,对方是从北京去甘肃的路上,而他在洛阳函谷关等着。王祎的老家在浙江义乌。
对方应该是朋友或者上司在京城接到王祎老家的家书,但是王祎本人却在函谷关一带,通过书信联系他们终于在次年,在函谷关相见,对方送来了久已滞留的家信。
而此时正是元末变局,大量的农民起义在南方,也席卷他的家乡。
此时一封家信,大概还是能判断家人目前的状态,应该还处在相对平安状态。
所以这里有着深沉的感言,家信里平安两字,就是让人心落地的最好的礼物,而珍重两字,无论是对家人,对你对我,现在都是价值千金。
乱世中,亲人是最宝贵的底气,活着就是希望。
我看着京城虽然离这里近,但是很显然,我现在的工作和任务是回不去京城,更回不去义乌。
只是收到信,我无缘故地很想回家,夜夜梦到我的故乡。
只有在乱世,才能分明家书抵万金那种深刻的情感和精神意义吧。战乱毁坏一切,唯一亲人的消息和活着,是乱世的灯塔和希望。
“卧看平安字,移灯就枕衾。
儿痴甘废学,母老最关心。
山药来乡味,溪藤寄野吟。
愁多翻不寐,归思在遥岑。” 元 · 吴景奎《得家书二首 其一》
吴景奎30岁在外做幕僚,类似打工,他最牵挂的是家里的孩子和母亲。
在外面收到家信,而且这封家信很可能是家乡人带过来的,因为同时还带来很多故乡的特产,山药。
在工作完了之后的晚上,睡在床上,看家书,想必这是在灯下再次重温,半靠在被窝里细细回味。
说孩子还不懂事,只知道玩,不肯学习。母亲也老了,可能随时都会出问题。
这想必是妻子的手书,还派人送了这么多山药。
吴景奎这是上有老下有下,弱妻想必也在信里诉苦,担待不住这样的状态,这封信让吴景奎辗转难眠,归心似箭。
好在这份工作不久就结束了。 吴景奎是有名的孝子和爱家模范,后来有一个官职是在兴化县做教育学官,他因为家里要照顾母亲和家人,拒绝了。
也许他早已经知道人生的幸福,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和最亲最爱的人守在一起,平凡中自有平凡而深邃的温情和甜蜜。
“驰驱思欲迷,恻恻重悽悽。
去国悲游子,怀乡梦故妻。
断沟科蚪聚,灌木郭公啼。
独有平安字,缄封手自题。
故人传信至,喜极却忘餐。
虽有平安字,未开犹胆寒。
算程何日寄,秉烛几回看。
两月思乡泪,今宵应暂乾。”明 · 袁华《甲午岁丹阳道中即事 其十 》
明朝的袁华本来是苏州的学政教育官员,因为什么事情被牵连,被押往京师羁押。明朝初年对这些官吏犯罪是严惩的,可以看到苏州和南京并不远,但是押解的路途或者羁押的地方是在山区野外。此时人生的多重打击,已经让他心境低迷。
离开家乡,被迫驱赶到这里,这是游子之悲,而梦中最近无数次梦到死去的妻子。
这里荒山野岭,野沟灌木,条件艰苦。
却忽然收到朋友带来的家信。那家信的上头,用平安两字书写在信的缄封处,一看就是朋友的良苦用心。
那么书信发达的明清两代,衍生出书信特殊的标记和变化。比如为了避免收信人看到信件,会引起剧烈的情感反映,一般家信的信封上,会标注平安两字,证明信的内容是平和的。但是如果不标记平安两字,可能是有重大的事件写在信里,给收信人一个心理铺垫的时间。
但是已经落魄之极的袁华,看到平安信,先是欢喜得忘了吃饭,后来又是不敢开信封,万一里面是噩耗呢?或虽不涉及生死,但是若是谈到了家庭处在困境里,他如何经受得起?
还好,这封信里是家人浓浓的牵挂和思念。
看完信的袁华甚至从信封的落款,推算这封信是什么时候写的,在路上耽误了多少时间,来揣测揣测家人和家乡的现状,这是他苦闷羁押生活的最大的乐趣和想象了吧。
看着可以触摸的信件,他可以想象此时的家乡和家人,而两个月中思念家乡的泪水,今夜想必会暂时得到安慰而不流淌,这是绝境中的幸福啊。
袁华最后死在京师。
我无意用现代的眼光给袁华平反,因为不知道他是什么原因落到这样的境地。
但是那隔绝家乡亲人收到平安信的那种起伏心里,真挚细腻,打动人心。
给你的家人你的爱人你的朋友报一声平安吧。让那些牵挂,化作两字可以感受的言语和文字,也许是震动,是又一次情感的起伏,但是是最美最深沉的牵挂和相思。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古人是怎样用鸽子传递书信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飞鸽传书事件?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说起飞鸽传书,其实目前在史籍中最早可以考证到唐代。
据《开元遗事》记载,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年少时养了一大群鸽子,养的很好。要是张九龄有事找亲戚朋友,就拿书信绑在鸽子脚上,鸽子就会飞过去找到相应的亲戚朋友,据说无一差错。所以又把鸽子称呼为飞奴。
唐曲江张九龄,少养群鸽。与亲知书,系鸽足,依所教处,飞往投之,无一差舛,因目为“飞奴”。而且在唐代成书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当时的大理丞郑复礼曾经说过,当时来中国做生意的波斯人的船上,经常养着许多鸽子,这些鸽子都能飞行数千里,波斯人走一段路后就会放飞一只鸽子,给家人报平安。
假如从开元年间张九龄的故事算起,中国飞鸽传书的历史也有1300年左右的历史。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在秦始皇时期,有一个诸侯质押在咸阳的太子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透露了秦国的军政机密。引发秦始皇震怒,命令杀了咸阳所有的鸽子。
还有传说项羽大军把刘邦围得水泄不通,刘邦最后最后通过飞鸽传书招来了救兵。
如果按照上述这两种说法,中国飞鸽传书的历史恐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可惜这种说法除了不咋靠谱的百度百科,我翻遍了关于秦始皇和刘邦的记载也没找到出处,如果有人看到还请不吝指正。
不过根据商代妇好墓发现的玉鸽判断,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最起码就有饲养鸽子了。
而且在四川芦山县汉墓出土陶镂房上,还发现有一个鸽棚。据此推断,最迟在公元206年左右,民间养鸽之风已经开始流行了。
但是我国史籍中,对于飞鸽传书的描述却是很少,目前西方主流的看法是飞鸽传书最早是古希腊人搞出来的。古希腊的记载里,一个叫做陶罗斯瑟内斯的人,在获得了奥林匹克比赛的胜利后,就通过一只紫色的鸽子向家人传递获胜的消息。这可能是目前看到关于飞鸽传书最古老的记载了。
及其他诸如诺亚方舟鸽子衔着橄榄枝,证明洪水已退,这才是信鸽的来源等这样的说法大家一笑就可以了,神话故事怎么能当做信史证据呢?这种说法还不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鸽有说服力。
题目中问的飞鸽传书的著名历史事件到不多。但是各种小故事倒是非常多,以史为鉴就给大家讲几个关于飞鸽传书的小故事吧。
一、真定鸽在明代文人笔记《辍耕录》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颜回的四十八代孙颜清甫生病了,然后他的小儿子想打个野味给父亲吃,结果打下来一个鸽子。
打下来之后才发现鸽子羽毛下有一封信,上面写的是“家书付男郭禹开拆”,这个郭禹字仲贤,是前山东曲阜县的县尹,刚刚调任到山东远平县尹。
这份信是郭仲贤的父亲从河北真定让鸽子带回来的,估计鸽子不知道郭仲贤换地方了,一直在附近飞来飞去找人,没想到被小孩子打了下来。
颜清甫看到信后,知道自家儿子闯了祸,于是找了一个木匣子装上鸽子和信,直接找到郭仲贤的办公室,把鸽子和信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解释了一遍。
郭仲贤知道后,长叹一口气说:这个信鸽养了已经有十七年了,但凡有家书,虽然远隔千里也能传到,可惜了。然后命仆人把鸽子好生安葬。
二、宋高宗放鸽子据《夜航船》记载宋高宗赵构就非常喜欢养鸽子,而且早上放飞,晚上回笼都要亲自操作。
当时宋代的太学生看不惯,干脆写了一首诗来讽刺赵构不务正业。
诗中写道:万鸽盘旋绕帝都,暮收朝放费工夫。何如养取南来雁,沙漠能传二圣书。
“二圣”大家都知道是金兵俘虏的徽钦二宗,南来大雁则是化用苏武典故,讽刺宋高宗沉迷于自身权力而忘记了靖康之耻。
据说宋高宗听到这首诗后,不但没有追责,反而命令给写诗者补官任职。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