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受疫情影响情况(新冠疫情对银行信贷的影响)
4月份社会融资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疫情反复起伏对融资需求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对银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多位银行人士坦言,由于防疫措施升级和经济下行,年内信贷需求相对较低。银行也担心风险,所以谨慎惜贷。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务员携带的业绩指标并未减少,而且随着大银行的下沉,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掐人”现象越来越明显。
信贷需求的各个方面
央行公布的4月份社会经济数据显示,新增社会服务规模同比减少近1万亿元,明显小于市场预期。此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
“现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很多好公司不愿意扩大规模,对信贷的需求自然减弱。”东南某城商行高管表示。
“一方面,宏观经济疲软,市场主体投资和融资的意愿不强,比如不愿意扩大生产;另一方面,虽然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但没有实质性的配套政策,商业银行惜贷惜贷现象依然存在。”某大银行中部省份分行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信贷需求的地区差异更加显著。受疫情影响较小的某省某大型国有银行人士表示,其所在地区的信贷需求保持稳定。
“前段时间贷款的企业比较少,主要是因为疫情;现在启封启动,很多企业复工复产需要比较大的资金,需要银行的支持。”他补充道,“现阶段有很多贷款,你不用出去找。有很多顾客上门。尤其是商业、化工、出口、工程、建材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处于资金需求旺季。很多项目要开工,施工企业要垫资,工人工资要预存,这些都需要资金。"
警惕疫情的长期影响。
目前,部分地区银行的信贷投放明显受到疫情反复扰动的影响,特别是上海等地区,由于防控措施严格,部分地方银行的增量信贷业务一度近乎停滞。
“银行要求,原则上不做新的信贷业务,但也要支持实体经济。股票业务原则上可以充分发展和延伸,不收取罚息。”消息人士透露。
不断增加的经济不确定性也使得银行在放贷时更加谨慎。“银行现在流动性充裕,尤其是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资金就是‘一切’。信贷人员也在努力增加投入,但如何平衡投入和风险是目前的一个难点。”该人士进一步补充道,“怕企业生意不好,到时候会有风险。业务员也很重视这一块。”
前述城商行人士也表示,目前存量风险较大,导致新发行风控门槛收紧。“贷款投放的风险暴露需要一段时间。现在很多疫情前期遇到困难的企业还没有缓过来,一拖再拖。我们担心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企业的风险会逐渐显现。”该人士表示。
展览业很“忙”
随着供求关系的不同调整,“投贷”之间的主动权在一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过去,你让我高不可攀。今天,我无视你的爱。”这是长三角某科技企业负责人在接受国内券商采访时对银行贷款的嘲讽。据他回忆,早在2012年,企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非常迫切,但没有多少银行愿意提供
近日,国信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王坚选取了6家大型国有银行、8家股份制银行和13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样本,并推出了其他银行数据。通过分析上述各类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发现,2018年以来国有大行贷款市场份额逐年上升,2022年一季度已超过50%;入选的13家头部城商行和农商行占比相对稳定,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银行的增量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大银行的明显优势在于资金成本较低。“我们借给客户4%,他们可以借3%。价格战肯定不是大银行能承受的。”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不过,一位来自大行的从业者认为,大行下沉并不意味着单边向下收割。“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也在争取大银行原有的优质客户。整个行业都参与进来,大银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个情况也被一个做普惠业务的大银行家证明了。他指出,过去一些小企业因为自身资质问题,很难从大银行贷到款。“当时大银行并没有重点做下沉业务,但当时一些地方区域性银行帮助了这些企业,他们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和用户习惯。”
在下沉服务阶段,当地企业主的服务习惯短时间内没有改变。“我们这里有一个现象。一些小企业主来了,发现我们的利率比他们以前的地区银行低,但很多人不知道。”上述人士表示,事实上,很多客户对银行普惠内容的推广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银行的流程决策链条长,对于一些急着用钱的客户,没有办法保证及时服务。
面对大银行下沉的竞争压力,本土银行迫切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出差异化。“随着大银行下沉,中小银行只能比它们下沉更多,也就是客户群下沉,担保方式下沉。比如大银行要求抵押,我们就提供信贷产品来维持业务规模。”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我们的区域资源更集中,本地人员的投入可以比大银行更大,服务可以更好。”
对于被疫情打压的融资需求,业内分析人士其实并不悲观。“预计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这部分需求会逐渐回升。”华安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然而,从长期来看,银行业的信贷供给
难而出现的“内卷”现象,其实反映的是银行业务同质化问题,金融供给侧改革任务仍艰巨。一位曾在银行工作多年的企业融资负责人表示,尽管开展供给侧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企业现在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信贷。
早在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已明确,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有差异,加上广大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更多更加精准、及时的服务,因此势必需要呼唤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适配。
但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在新旧动能交替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利用绿色信贷、数字经济等新理念不断推动银行信贷结构转型,目前行业仍在探索。
“金融机构对传统房地产行业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依赖,短时间内还没有转变,这也是当前信贷投放的一大难点所在。”华东地区某大行的一位人士表示,这几年银行也在向科技型企业、战略新兴企业、普惠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但是由于这类企业存在经营不确定性和普遍缺少抵质押物,银行还是比较谨慎。
伴随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扎根于中国广袤土壤之上的4000多家中小银行,必然要不断探索差异化定位,才能在竞争加剧的行业环境中立足,进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之融资需求的多层次金融体系。